查看原文
其他

【专稿】2014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运行评估——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张婕姝 赵楠

2015-10-03 张婕姝 赵楠 航运评论

  自2012年起,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委托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运行情况开展年度评估,梳理和分析当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运行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下一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举措提出建议。


  评估方法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和《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等设定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指标体系;对照该体系,收集整理每一年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运行相关数据,结合当年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及自贸试验区航运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就各项指标的完成率做出评估。指标体系由枢纽港建设、现代集疏运体系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制度改革创新体系建设以及配套软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43个指标组成。其中,定量指标25个,定性指标18个。


  经评估,2014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按照进度完成规划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成效。海空枢纽地位进一步夯实,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航运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航运政策创新逐步显效,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5)》,2014年,上海超越迪拜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中位居第六,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仍面临若干瓶颈问题,包括海铁联运发展需加大推进力度,航运服务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航运创新政策需加快完善等。


  图1 2014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一、海空枢纽地位进一步夯实


  进展:海空枢纽业务保持稳步增长。2014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浦东机场第四跑道通过竣工验收并试飞成功,第五跑道主体工程启动,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项目全面开工,海空枢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上海港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的3300万TEU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正式跨入世界超大型枢纽机场“俱乐部”,航空货邮吞吐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三,邮轮出入境旅客人数已占全国七成以上。


  图2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及国际集装箱中转比重

  图3 2014年上海空港业务增长情况

  图4 2014年上海邮轮业务发展情况


  不足:两型港口建设需加大力度。尽管2014年上港集团完成节能减排改造1.4亿元,每万吨吞吐量能耗由2010年的6.03吨标准煤/万吨下降为5.13吨标准煤/万吨,上海港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巨大。欧美等港口设立硫排放控制区已较为普遍,上海应在交通运输部指导下,加紧研究和推动设立硫排放控制区,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两型港口建设力度。


  二、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


  进展:水路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2014年,长三角内河水路运输发展迅速,杭申线部分工程完工,外高桥内河港区一期工程开工,芦潮港内河港区一期工程稳步推进,Ⅲ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23公里,超前完成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目标。2014年,完成长三角内河集装箱吞吐量50.2万TEU,同比增长85.93%,水水中转业务比例达到45.8%,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45%的目标任务。


  不足:海铁联运发展相对缓慢。2014年,上海港虽完成海铁联运量9.49万TEU,同比增长10.55%,但受港铁设施分离等因素影响,海铁联运承担的海港集装箱集疏运比例始终未得提高,仅为0.27%,且铁路班线不断减少,并加速向宁波港转移。为支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周边的宁波、连云港等均加大力度发展海铁联运,并已逐步形成新的网络格局。上海急需突破瓶颈,确保铁路集疏运在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和全国铁路货运网中应有的份额与地位。


  三、航运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进展:航运服务国内影响力逐步显现。2014年,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亚太中心、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中国贸促会上海海损理算中心、中国船舶动态监控中心、中国船舶油污损害理赔事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在沪备案和注册的船舶运输、船舶代理和无船承运经营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且注册企业数均位居全国第一。航运金融、保险机构发展迅速,在沪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共计达9家,保险机构完成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量40.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量的40%以上和25%以上。注册国际航运船舶总吨位达1135.7万吨,占全国注册总吨位的41.9%。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全年受理案件99件,业务量在全球范围名列前茅。


  图5 2010年与2014年上海国际船舶运输企业数量与在全国占比情况

  图6 2014年全国各主要港口已备案无船承运人数量与上海在全国占比情况

  图7 2014年海仲委上海分会受理案件数量和争议标的的全国占比情况


  不足:航运服务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仍有待提升。尽管上海国际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初具规模,并在国内业界形成一定的集中度和影响力,但就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目标而言,还有很大差距,相比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对航运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应进一步对标新加坡等发达国际航运中心,营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国际专业活动,在规则、技术和标准制定领域提升话语权。


  四、航运政策创新逐步显效


  进展:自贸试验区航运创新试点落地。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多项航运制度改革创新试点落地。外商可独资经营国际船舶管理公司政策效果显著,截至2014年底有5家外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在自贸试验区注册成立。9月1日,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发文,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范围正式扩大。10月22日,自贸试验区首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完成。12月29日,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远泗水轮”从上海港捎带895TEU货物驶往天津、青岛,标志着中资非五星船沿海运输捎带业务试点正式开始。


  不足:改革创新成果推广仍有较大空间。目前,虽然多项自贸试验区航运改革创新措施已经落地,但仍处于试点阶段,受益范围较小,试点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对“倒逼”行政管理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启运港退税、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外商投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股比放宽等,均有进一步扩大效应的空间。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借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政策创新,加快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口岸效率,努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五、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进展:政府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2014年,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关检合作全面推进“三个一”监管模式,口岸区域大通关合作不断深化,海关实现通关无纸化作业模式的全覆盖,全年无纸化通关量达到173.6万批。上海海事局对辖区非开放码头临时接靠国际航行船舶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共备案管理352艘次国际航行船舶,同时在辖区全面试运行国内航行海船远程电子签证。


  不足: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尽管自贸试验区企业营商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优化,但与世界先进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仍未建立起与国际惯例相接近的航运税收环境,国内经营的航运及其相关服务企业成本远高于在境外的经营企业,导致人才、资金、技术等服务要素流失和企业竞争力下降;有些航运服务业虽然扩大开放,但是企业开展业务的途径和标准仍有待明确。因此,未来上海仍需对标世界先进国际航运中心,在提升政策透明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优化金融及法制环境等方面加大努力。


作者:张婕姝 赵楠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21-65853850*803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